提示
请前往 个人中心 完善!

《银行会计》——丁元霖 第二章 银行会计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 账户和复式记账

一、会计科目

(一)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

会计科目是指为记录各种经济业务而对会计要素按其经济内容或用途所进行分类的项目。

银行在经济活动中,各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必然会发生增减变动,并会发生收入和费用,这些均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具体内容。然而,资产包括不少内容,它们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也包括不少内容,它们又来自不同的渠道。另外,各种收人的来源和各种费用的用途也各不相同,从而形成利润的不同构成。为了全面、系统、分类地核算和监督各项经济活动,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资金增减变动情况,就必须结合经营管理的需要,通过设置会计科目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科学的分类。

会计科目是账户名称,设置会计科目是正确运用复式记账、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财务报表等会计核算方法的基础。

(二)会计科目的分类

1.银行业会计科目按照其反映的经济内容分  它可以划分为资产类、负债类、共同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六个大类,其主要会计科目的具体项目如图表2-6所示。

①这些科目是“贷款”的明细科目,商业银行可以根据核算和管理的需要,将其上升为一级科目。

②这些科目是“吸收存款”的明细科目,商业银行可以根据核算和管理的需要,将其上升为一级科目。

③这两个科目分别是“利息收人”和“利息支出”的明细科目,商业银行可以根据核算和管理的需要,将其上升为一级科目。

损益类科目按其性质不同,又可以分为收入类科目和费用类科目两个小类。

2.银行业会计科目按照其提供核算指标的详细程度分  它可以划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总分类科目是指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的项目。它又被称为一级科目。明细分类科目是指根据核算与管理的需要对某些会计科目所作的进一步分类。按照其分类的详细程度不同,明细科目又可划分为子目和细目。子目又称二级科目,细目又称三级科目。例如,银行可设置“吸收定期储蓄存款”会计科目,它能反映银行居民个人定期储蓄款项的总括情况,根据管理与核算的需要,该科目又可以划分为“吸收一年以下定期储蓄存款”和“吸收一年以上定期储蓄存款”等有关子目,以反映银行各类定期储蓄存款的具体情况;另外,还可以将“吸收一年以下定期储蓄存款”再按存款人户名划分细目,以反映银行各存款人的详细情况。

根据规定,会计科目由财政部制定,企业在不影响会计核算要求和财务报表汇总,以及对外提供统一的财务报表格式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减少或合并某些会计科目。子细目除少数财政部有规定外,其他一般由企业根据核算与管理的需要自行确定。

二、账户

(一)设置账户的意义

账户是指具有一定结构,用以分类记录经济业务引起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一种记账载体。账户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一种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的表格。

设置会计科目仅仅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科学的分类。为了序时、连续、系统地核算由经济业务而引起的各项具体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提供各种会计信息,就必须在会计账簿中根据每个会计科目设置相应的账户。

银行业按其核算和监督的经济内容不同,账户可分为资产类、负债类、共同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等六种。账户按其所提供核算指标的详细程度不同,可分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

总分类账户是指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总括核算的账户;而明细分类账户则是指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核算的账户。

会计科目和账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账户是按照会计科目设置的,会计科目规定的经济内容也就是账户进行核算和记录的内容。然而,会计科目仅仅表明经济业务的内容,它只有名称,不存在具体的结构;而账户是按照会计科目所确定的经济内容来记录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等具体增减变动情况及结果的,它有一定的结构形式,是企业记录和汇总各种会计信息的载体。

(二)账户的基本结构

为了在账户中记录各项经济业务,每个账户既要有明确的经济内容,又要有便于记录的账户结构。账户的结构与记账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记账方法,账户的结构是不同的,即使采用同一种记账方法,账户的性质不同,其结构也是不同的。

然而,不论采用什么记账方法,也不论账户属于什么性质,因经济业务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变动不外乎增加和减少两种情况,因此账户的基本结构也相应地划分为左、右两方。一方记录增加数,另一方记录减少数。账户的基本结构采用“T”字形,具体格式如图表2-7所示。

账户的左方称为借方,右方称为贷方。在哪一方登记增加数,在哪一方登记减少数,应取决于账户的性质。由于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同一资金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保持着平衡关系,因此,这两类账户就必须以两个相反的方向来登记其金额的增加数和减少数。通常,资产类账户借方登记增加数、贷方登记减少数;负债类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则贷方登记增加数,借方登记减少数。成本类和费用类账户性质与资产类账户相似,因此,其登记方法与资产类账户相同;收入类账户性质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相似,因此它们的登记方法相同。通过账户记录的数额,可以提供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四个方面的核算资料。

期初余额是指账户在每一个会计期间初始日的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是指账户在会计期间所登记的借方金额的合计数;本期贷方发生额是指账户在会计期间所登记的贷方金额的合计数;期末余额是指账户在每一个会计期间终止日的余额。会计期间通常以月度或年度为标准。本期借方发生额和本期贷方发生额是动态指标,它们反映了会计要素在会计期间增减变动的情况。余额是静态指标,它反映了会计要素在某一时日增减变动的结果。

资产类账户的余额和发生额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余额和发生额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在实际工作中,账户的基本格式是三栏式,其格式如图表2-8所示。

三、复式记账

(一)复式记账概述

复式记账是指对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都必须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

复式记账以资产等于负债加上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等式作为理论基础,它所记录和核算的内容包括全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以及各项损益的所有增减变动情况。

复式记账的特点是,通过会计记录可以了解每一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且通过账户的记录,可以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并有一个完整的账户体系,可以对记录的结果进行试算平衡,以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复式记账有多种方法,银行业采用的是借贷记账法。

(二)借贷记账法的特点

借贷记账法是指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来记录经济业务的发生而引起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和结果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 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  借贷记账法以“借”、“贷”两个字作为记账符号,用以指明记入账户金额的方向。“借”字表示账户的“借方”;“贷”字表示账户的贷方。资产类、成本类和费用类账户的增加记人账户的“借方”,减少则记入账户的“贷方”;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和收入类账户的增加记人账户的“贷方”,减少则记人账户的“借方”。

2. 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作为记账规律  借贷记账法是按照复式记账的原理,要求对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均同时在一个账户的借方和另一个账户的贷方进行登记;或者在一个账户的借方(或贷方)和几个账户的贷方(或借方)进行登记,并且记入借贷双方的金额必须相等,由此形成了“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律。

3. 以全部账户的借贷双方总额相等作为试算平衡的依据  由于每一项经济业务均根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律进行核算,以借贷双方相对应的方式进行记账,就使每一项经济业务记入借方的金额与记入贷方的金额相等。因此,在一定期间内,全部账户的借贷双方发生额的合计数必然相等,全部账户借贷双方的期末余额合计数也必然相等,从而为进行试算平衡提供了依据。

4. 可以设置和运用共同性账户  借贷记账法除了可以设置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收入类和费用类账户外,为了便于核算,还可以设置和运用一些共同性的账户。比如,可以将属于资产类的“存放分行辖内款项”和属于负债类的“分行辖内存放款项”合并,设置一个“分行辖内往来”账户。凡是发生的“存放分行辖内款项”和“分行辖内存放款项”都记在该账户内,这样“分行辖内往来”就成为既具有资产类性质,又具有负债类性质的共同性账户。期末根据“分行辖内往来”账户的期末余额来确定账户的性质,倘若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属于资产类性质的“存放分行辖内款项”账户;倘若期末余额在贷方,则表示属于负债类性质的“分行辖内存放款项”账户。

(三)账户对应关系和会计分录

账户的对应关系是指在采用复式记账法时,因每项经济业务都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从而形成账户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发生对应关系的账户,称作对应账户。

为了清晰地反映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有利于记账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账户记录的正确性和便于事后检查,在经济业务发生以后,并不直接登记账户,而是先要编制会计分录。

会计分录简称分录,是指对每项经济业务,指明应记账户的名称、应记方向及金额的一种记录。

采用借贷记账法编制会计分录,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首先,根据发生的经济业务的内容,确定其所涉及的、引起资金增减变动的账户名称,并确定涉及账户的变动是增加还是减少。

其次,根据经济业务所涉及的账户的增减变动及账户的性质,按照账户的结构,确定应记账户的方向是借方还是贷方。

最后,确定所涉及的账户应记入的金额,并按照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律,检查借贷方的金额是否相等。

会计分录应采取先借后贷,左右错开的排列方式,现以第一节所举的工商银行城北支行的四笔经济业务为例,根据会计分录的编制程序和排列方式编制会计分录。

【例1】1月3日,收到居民存入活期存款48 000元入库,作分录如下:

借:库存现金                48 000.00

 贷:吸收活期储蓄存款           48 000.00

【例2】1月5日,借款单位华声工厂以活期存款50 000元归还1年期贷款,作分录如下:

借:吸收活期存款              50 000.00

 贷:短期贷款               50 000.00

【例3】1月8日,向中国人民银行解交回笼现金60 000元,作分录如下: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60 000.00

 贷:库存现金               60 000.00

【例4】1月10日,居民将活期存款32 500元,转存定期存款,作分录如下:

借:吸收活期储蓄存款            32 500.00

 贷:吸收定期储蓄存款           32 500.00

(四)登记账户与试算平衡

1.登记账户  在会计分录编制完毕后,就要进行登记账户。登记账户是指将各项经济业务按照会计分录指明的账户名称、记账方向及金额记入账户。

现将上节所举工商银行城北支行1月1日各账户的期初余额和上列四笔经济业务编制的会计分录登记账户,并结出各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及余额,如图表2-9所示。

①通常本期发生额是在月末计算的,为了便于阐述,本例在旬末进行了计算。

2.试算平衡  这是指根据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平衡关系,按照记账规律的要求,检查账户记录是否正确的方法。

银行在一定期间会发生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经济业务,在运用借贷记账法登记账户时,难免会发生一些人为的差错。为了检查和验证账户记录的正确性,防止差错,必须定期进行试算平衡。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律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其每一笔经济业务记入账户借方的金额与记入对应账户贷方的金额是相等的,那么其在一定期间记入全部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合计数必然与记人全部账户的贷方发生额合计数相等。在这一基础上,结出的全部账户的借方期末余额合计数必然与全部账户的贷方余额合计数相等,从而产生两个试算平衡公式如下:

全部账户借方发生额合计数=全部账户贷方发生额合计数

全部账户借方期末余额合计数=全部账户贷方期末余额合计数

试算平衡通常是根据各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和余额编制“本期发生额及余额试算表”进行的。现根据上列账户登记的结果编制“本期发生额及余额试算表”如图表2-10所示。

①该表通常是在月末编制的,为了便于阐述,本表在旬末编制。

“本期发生额及余额试算表”中本期发生额与余额的借方和贷方的合计数均平衡时,可以表明账户记录基本正确。如果不平衡,则表明账户登记错误或者计算本期发生额及期末余额时发生差错,就需要查找错误的原因,予以更正,以取得平衡。

以上信息有错误 查看上一级更多内容
Copyright@2015-至今 财刀网 浙江衡信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浙ICP备10009426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