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算管理法
物流成本预算是预算方法在物流成本控制中的应用,一般用来测定物流生产过程中的费用水平,具体方法有弹性预算、概率预算、流动预算、零基预算等。下面是弹 性预算和零基预算的基本做法。
(一)弹性预算法
对物流成本管理系统来讲,“弹性预算”是指在编制费用预算时,预先估计到计划期内物流业务量可能发生的变动,编制出一套能适应多种物流业务量水平的费用预算,以便分别反映在各种业务量的情况下物流费用水平的一种预算。由于这种预算随着物流业务量的变化而变化,本身具有弹性,故称为弹性预算。
弹性预算是对应着固定预算而言的,如果我们只按预算期限内预定的一种物流活动水平来确定数据,这种预算方法称为“固定预算”。当物流活动水平发生较大变动时,原有固定预算失去控制的标准作用,难以适应变动。如果按照预算期限内可预见的多种活动水平来分别确定相对的预算数据,使编制的预算随物流活动水平变动而变动,这种预算方法就称为“弹性预算”。
1.弹性预算的基本原理
企业在制定弹性预算时需将成本费用按成本习性分为变动费用与固定费用两大部分由于固定费用在其相关范围内,其总额一般不随业务量的增减而变动,因此在按照实际业务量对预算进行调整时,只需调整变动费用即可。
假定费用总额的计算公式为:
y = a-+bx
式中a为固定费用总额;y为单位变动成本;c为业务量。
那么对应着每一业务量x,就有不同物流成本总额y与之相对应。
2.弹性预算的特点
与固定预算相比,弹性预算具有如下特点:
(1)弹性预算具有伸缩性,因其可根据各种不同的业务量水平进行编制,也可以随时按实业业务量进行调整。
(2)弹性预算的编制是以成本可分为变动费用与固定费用为前提的。弹性预算由于可根据不同业务量进行事先编制或根据实际业务量进行事后调整,因而具有适用范围广的优点,从而增强了预算对生产经营活动变动情况的适应性。只要各项消耗标准价格等编制预算的依据不变,弹性预算就可以连续地使用下去。由于弹性预算的编制是以成本可划分为变动费用与固定费用为前提的,所以可以区分成本增加的正常与非正常因素,便于成本分析与控制。
3.弹性预算的编制
弹性预算首先要选择合适的业务量计量单位,确定适当的业务范围,然后根据各项费用与业务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分出变动费用与固定费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各项目的预算总额或单位预算,并用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
(1)列表法。列表法又称多水平法。是按照生产能力利用程度的不同而编制的多种活动水平的预算。这种方法的区间一般在正常生产能力的70%〜110%范围内, 并按一定的间距(通常为10%)编制不同水平的预算,然后加以汇总。表4-1是某物流公司管理费用预算表。
(2)公式法。公式法则是利用y = a+bx的公式,计算各种生产经营活动水平下的费用预算。其中,y代表某项费用预算总金额,a代表其中的固定费用总金额,b代表单位业务量的变动费用,x代表业务量。
通过上例可以发现该物流公司本月管理费用中物料消耗与人工费用是随业务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其中物料消耗的变动比率为15,人工费用的变动比率为10;折旧与其他费用则保持固定不变;而修理费用虽然也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但不成正比例,所以其中应有一部分是变动费用,而另一部分是固定费用,我们可以采用分解法将其中的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分开,可采用的分解方法有多种,如高低点法。用高低点法分解后,修理费用中的固定费用为134 000,变动比率为2.5。在确定管理费用中变动费用的单位水平(即变动率)后,可以编制该物流公司管理费用的月度弹性预算表,如表4-2所示。
如果实际业务量为7 000件,则可将物流活动管理费用调整为:
324 000 + 7 000 ×27. 5 = 551 500(元)
(二)零基预算法
零基预算是与传统的增量预算相对应而言的一种预算编制方法。以零为基础编制预算和计划的方法(zero-based planning and budgeting),即零基预算(ZPB),被认 为是管理间接费用的有效方法。传统的方法是以各种费用项目的历史开支数据为基础,考虑到预算期业务的可能变化,对以往的开支数据傲适当的增减后加以确定: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以往的开支中势必有不合理的费用支出,如果仅笼统在此基数上加以增减,很有可能使这些不合理的费用开支继续存在下去,无法使预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零基预算的预算编制方法。
顾名思义,零基预算是从零开始安排预算,这是它区别于传统的增量预算之处。对于任何一项预算支出,不是以过去或现有费用水平为基础,而是一切都以零为起点,从根本上考虑它们的必要性及其数额的多少。所以,这种预算编制方法更切合实际情况,从而使预算充分发挥其控制实际支出的作用。编制零基预算的具体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首先,提出预算目标。按企业或本部门计划期的目标和任务,列出在计划期内需要发生哪些费用项目,并说明费用开支的目的性,以及需要开支的具体数额。
其次,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将每项费用项目的所得与所费进行对比,权衡利害得失,并区分轻重缓急,按先后顺序排列,并将其分出等级。一般以必不可少的业务及其发生的费用为第一层次,必须保证。然后依据业务内容和费用多少,依次列为第二、第三层次等,作为企业领导决策的依据。
最后,按照上一步骤所定的层次和顺序,结合可动用的资金来源分配资金,落实预算。
某物流公司采用零基预算法编制下一年度推销及管理费用预算,具体过程如下:第一步,由部门根据企业在下年度的利润目标、销售目标和成本目标以及销售和管理部门具体承担的经营管理任务的要求,提出计划期各项费用及其水平,如表4-3所示。
第二步,根据有关历史资料,对各种费用做成本-效益分析。房租费、差旅费和办公费属于约束性固定成本,是必不可少的开支项目。广告费和培训费属于酌量性固定成本,根据以往有关的平均费用金额和相应的平均收益金额,计算出成本与收益比率,如表4-4所示。
第三步,排出各种费用的开支顺序。房租费、差旅费和办公费是必须支出的项目,需全额保证,列为第一层次。广告费成本与收益率高于培训费,列为第二层次。培训费列为第三层次。
最后是分配现有资金和落实预算,如果企业只有可供使用的资金26 000元,则分配结果,如表4-5所示。
零基预算的优点是不受历史资料和现行预算的局限,对一切业务活动及其费用开支都要像组织第一次创立一样,以零为起点来考虑其必要性和重要程度,然后重新分配预算资源。因此,这种预算方式可以有效地压缩经费开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和合理性。当然,零基预算法的工作量较增量预算法要繁重得多,所以企业可以每隔几年编制一次零基预算,而在其他时间仍编制增量预算。
二、定额成本法
1.定额成本法的概念
定额成本法是为了及时反映和监督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脱离定额的差异,把产品成本的计划、控制、核算和分析结合在一起,以便加强成本管理而采用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定额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在实际物流费用发生时,将其划分为定额成本与成本差异两个部分来归集,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反馈到责任部门及时予以纠正;月终以产品定额成本为基础,加减所汇集和分配的成本差异,即可计算实际物流成本。其计算公式如下:
实际成本=定额成本±成本差异
采用定额成本法,可以在物流费用发生的同时揭示实际费用与定额的差异,因此定额法不仅仅可以提供成本计算的结果,亦可在事中进行物流成本控制:运用定额与差异分别归集分配的方法便于及时控制物流成本,是定额成本法的实质。
2.定额成本法的核算程序
(1)运用定额成本法,其核算步骤如下:按照物流企业的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及其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
(2)按照定额成本标准对物流活动的过程与内容进行分析,逐项分解,编制定额成本卡。
(3)物流费用发生时,将其划分为定额成本与成本差异两部分,分别编制凭证,予以汇总,并对其中重点的差异査找原因,反馈给有关责任部门,予以控制。
(4)按所确定的成本计算基本方法,汇集、结转各项费用的定额成本差异,并按一定比例分配于物流各项成本之中。
(5)将物流项目、作业定额成本加减所分配的定额成本差异,即得到物流项目、作业的实际成本。
运用定额成本法虽然可以计算出各项物流的实际成本,但其主要目的及主要优点还是在于及时揭示差异,提供有关物流成本形成动态的各种信息,让公司员工随时掌握其工作中的成绩与缺点,以便于及时总结经验和改进工作,挖掘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潜力。此外,由于事前进行了各种成本预测,编出了定额成本,事中又对定额执行情况做了及时性的考核,因而成本计算方法就可以从简。例如,原来采用分步法核算的,可改为简单法,这就大大简化了成本计算工作。
3.定额成本法的控制标准
定额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先进合理的定额成本标准,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控制成本的作用。按定额成本标准的高低与对应时间可将定额成本标准分为理想标准、正常 标准、基本标准、当期标准。
(1)理想标准。理想标准是以现有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处于最佳状态为基础所确定的标准。所谓“最佳状态”,一方面是最好的生产设备、最低的原料价格和最省的消耗量;另一方面是最合理的工资率和工时消耗及最高的生产量和销售量。
(2)基本标准。基本标准是以某一年度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条件为基础制定的标准,这种标准一经制定多年不变。各期实际成本和同一标准比,就可看出各期成本升降幅度的大小,有利于反映企业物流成本发展变化的情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技术和经营情况发生了变化,还使用原来的标准就显得标准过时,难以起到控制作用,所以实际工作中很少采用这种标准。
(3)正常标准。正常标准是根据企业自身已经达到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有效经营管理条件为基础而制定的标准。制定这种标准时,把物流活动中一般不可避免的损失估计在内,是预测企业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水平,故较为先进可行。
(4)当期标准。当期标准是指随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条件的变更,予以修订的标准。这种标准由于充分反映了企业当期的物流系统现状,因而较为合理。
理想标准和正常标准是针对定额成本的先进合理而言的,基本标准与当期标准则是就制定定额成本的经营条件发展变化而言的。为了使定额成本既先进合理,又适应当前的物流经营的现状,应以“当斯正常标准”为宜。它既非轻易可达到,又非高不可攀,以真正发挥其控制成本的作用。
按当前正常标准编制的定额成本,称为“现行定额成本”。现行定额成本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标准,以考察当前物流经营活动中的节约和浪费,还可向上层追溯到其与部门平均定额成本的差异,以明确和部门平均物流成本的正差或负差。
4.差异变动原因的揭示
定额成本法揭示了实际发生的物流费用与定额标准之间的差异,但并没有反映产生差异的具体原因,以及各因素对差异产生的影响程度。
一般说来,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内在联系都可以通过对经营者经营活动的调查研究和逻辑判断来确定。由于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影响某一指标的因素往往十分复杂,这就需要在分析中认识各因素的主次关系,从中去掉一些次要因素,并将指标与因素之间的联系构成固定公式,以便分析利用。
大多数情况下,指标与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都有可以表现为因素间的数量关系。在这种条件下,就可以采用“因素分析”来定量计算各因素变动对指标差异的影响程度。
【例4-1】假设某运输企业的资料如表4-6所示。
报告期客、货运的单位成本比定额均有所下降,客运下降1%,货运下降了 1. 33%,而客货综合成本却上升了 14. 5%。 据表4-6所列资料可知:
这说明报告期客货综合单位成本上升了 14. 51%,增加了 23.21元:其中因素的影响分别如下:
183.21-185.21=-2(元)
按定额客货单位成本,报告期客货运输工作量计算,客货单位成本平均下降了1.08%(98.92%-100%),绝对数下降2元。
由于客货运工作量的增长幅度不一,结构影响指数所起的作用是使综合单位成本上升了15. 76%,绝对数上升了 25. 21元。两个因素的综合影响如下:
1.1451 =0.989 2×1.157 6
23.21=-2+25.21
通过分析,可能具体解释报告期客货综合单位成本在分组的单位成本下降的情况下上升了14. 51%,增加了 23. 21元的原因是:由于分组单位成本下降,可以使综合成本平均下降了 1.08%,减少2元,但客运工作量大幅度上升,单位成本高的在总数中所占比重急剧上升,使综合单位成本上升了 15.76%,增加了 25.21元。这两个因素相互抵消的结果是使综合单位成本上升了14. 51%,增加了 23.21元。
三、目标成本法
目标成本是一种预计成本,是指产品、劳务、工程项目等在其生产经营活动开始前,根据预测的目标所预先制定的产品、劳务、工程项目生产和营建过程中各种耗费的标准,是成本责任单位、成本责任人为之努力的方向与目标。
(一)目标成本的作用
通过对目标成本的确认,并在实际工作中为之努力,将使目标成本发挥以下作用: ’
(1)充分调动企业各个部门或各级组织及职工个人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使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围绕共同的成本目标而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2)目标成本是有效地进行成本比较的一种尺度。将成本指标层层分解落实,使其与实际发生的生产费用进行对比,揭示差异,查明原因,采取措施,以防止损失和浪费的发生,起到控制成本的作用。
(3)确认目标成本的过程也是深入了解和认识影响成本各因素的主次关系及其对成本的影响程度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企业实行例外管理原则,将管理的重点转到影响成本差异的重要因素上,从而加强成本控制。
(二)目标成本确定的方法
1.倒扣测算法
倒扣测算法是根据通过市场调査确定的顾客或服务对象可接受的单位价格(如售价、劳务费率等),扣除企业预期达到的单位产品利润和根据国家规定的税率预计的单位产品税金及预计单位产品期间费用而倒算出单位产品目标成本的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产品目标成本=预计单价-单位产品目标利润-预计单位产品税金 - 预计单位产品期间费用
【例4-2】某新产品预计单位产品售价为1 000元,单位产品目标利润为200 元,国家规定的该产品税率为10%,预计单位产品期间费用为100元,根据倒扣测算 法计算式可计算该产品的卓位产品目标成本为:
1 000 -200-1 000 × 10% -100 = 500(元)
2.比价测算法
比价测算法是将新产品与曾经生产过的功能相近的老产品进行对比,凡新老产品结构相同的零部件,按老产品现有成本指标测定,与老产品不同的部件,应按预计的新的材料消耗定额、工时定额、费用标准等加以估价测定。这种方法适用于对老产品进行技术改选的目标成本的测定。
【例4-3】某企业在XH-1型产品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改选,推出XH-2型新产品,原XH-1产品单位产品成本为100元,共由A、B、C、D等4个零件组成。XH-1 型产品中的A零件选材,改用工程塑料以代替不锈钢材料,每件节约成本3元;B零件提高抛光精度,每件增加成本2元;D零件进行烤漆工艺处理,每件增加成本3元; C零件材料与工艺无变化。
据此可推定XH-2型产品的单位产品目标成本为:
100-3 + 2 + 3 = 102(元)
3.本量利分析法
本量利分析法是指在利润目标、固定成本目标和销售目标既定的前提下,对单位变动成本目标进行计算的方法。
依据成本、销售量与利润三者的关系式,即:
利润=单位售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
可导出目标单位变动成本的计算式,即:
目标单位变动成本=单位售价-(利润+固定成本)/预计销售量
【例4-4】某车间加工一种新产品投放市场,据分析,其单价不能高于同类产品单价的120%,即单价不能超过50元。预计加工该产品的固定性加工费用(如设备折旧费等)全年为3 000元。该产品的目标利润为20 000元,据市场调査估算的销售量为1 150件,试匡算该产品的目标单位变动成本。
据上式,该产品的目标单位变动成本为:
50-(20 000+3 000 )/1150= 30(元/件)
其实在匡算产品目标单位变动成本之前,先要确定其目标固定成本,两者相互依存,两者之和(指以目标单位变动成本和预计销售量计算的目标变动成本总额与目标固定成本总额之和)形成目标成本。